肖云峰 教授 信息技术科学奖
2020年

1.获奖人简介:

  肖云峰,1981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现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于2002年和200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分别获得物理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回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历任“百人计划”研究员、长聘副教授、长聘教授。主要从事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年来,以主要作者在Science、Nature Photonics、PNAS、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重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他引4000余次,h因子40。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4、2017)。 

  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8);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8)、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第四批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获第八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一等奖(2013)、中国光学学会第十四届王大珩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2017)、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8)、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2018-2019);被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19);担任国内外学术期刊《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Photonics Research》、《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nd Astronomy》、《Chinese Optics Letters》、《Frontier of Optoelectronics》编委;目前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光量子科学与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光学学会现代光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仪器分会常务理事。

2.相关成果: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与应用

  光学微腔将光子长时间局域在很小空间体积内,极大地增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纳微光子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体系之一。相关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相干光源、芯片上光信息处理、超高灵敏传感和片上量子光学等。近年来,肖云峰与同事聚焦在超高品质因子微腔光子器件新原理与新应用两方面开展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主开发了片上微腔制备新技术,获得具有超高品质因子的对称、非对称微芯圆环等新型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为高性能芯片光子器件与应用奠定基础;针对微腔光信息器件在光耦合等方面的重要挑战,提出混沌辅助光子动量转换新原理,突破相位匹配的限制,实现了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式的超宽谱耦合;发挥微腔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优势,提出微腔模式加宽、劈裂和耗散型相互作用等新机理,实现了纳米尺度单颗粒检测和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精确测量,为空气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参考。团队正在发展基于光学微腔的光频梳技术,其具有芯片集成、功耗低、精度高等优势,有望为时间标准、精细光谱、天文观测、生物成像和激光雷达等重大交叉领域提供新的光源。

  

做大会报告

  

在实验室工作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