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洋 研究员 生命科学奖
2018年

1.获奖项目:水稻株型形成与稻米品质调控的分子基础

  水稻是我国主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阐明其调控网络并对其进行定向改良极具挑战。作物株型直接影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控制产量的核心要素,而淀粉合成是影响稻米食用品质的关键。李家洋通过与合作者共同努力,揭示了控制水稻分蘖数目、株高、分蘖角度、穗大小以及穗粒数等株型特征的关键基因,系统研究了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发现了理想株型形成的关键基因IPA1,其应用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阐明了稻米食用品质的精细调控网络,揭示了抗性淀粉合成以及稻米储存褐化的分子机理;建立了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应用理论研究成果高效精准的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为解决水稻产量品质协同改良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2.获奖人简介: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82年获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结束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1年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的机理研究。主要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的新品种,在我国建立了植物基因图位克隆技术方法体系,奠定了我国水稻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赶超和引领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主要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Cell Research、PNA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和《中国科学》及《科学通报》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引用11000余次,部分代表性成果入选2003、2010和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以及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2017),并获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2004)、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4)、长江学者成就奖二等奖(2005)、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2011)、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2014)等奖励。

在实验中

在温室观察水稻材料

观察新品种试验情况